安吉新闻网 | 安吉视窗网
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道满霞光

  前言

  新闻媒体是社会的瞭望者、时代的记录者、历史的书写者。自创办以来,《安吉新闻》报的媒体人秉承职业信念,用手中的纸笔和相机忠实记录下安吉发展的瞬间,将这些珍贵的记忆化作一篇篇精彩报道,传递给每一个人。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倏忽行至尾声。翻阅往期一张张版面、一篇篇报道,激起的不仅仅是对遍访安吉、激扬文字的深刻记忆,更有一份深深的庆幸和自豪:以文字和镜头紧紧追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之安吉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能够与锐意进取、激情实干的安吉人民与时俱进探索,能够把个人新闻生涯融入安吉改革发展壮阔历史,能够有幸记录安吉“大道满霞光”的时代故事,我们何其有幸!

  我们坚定走在大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3次来安吉调研,在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为安吉发展举旗定向。《我的美丽乡村》《决战·我在现场》《弘扬奋战精神 加快安吉发展》《安吉服务进行时》《开放兴县 接沪融杭》《改革攻坚再突破 激情再战创佳绩》《撸起袖子加油干 “两聚一美”开新局》《新时代 新作为》《乡村振兴·安吉实践》《千里传情·一叶扶贫》《咱们村社有力量》《锚定新坐标 奏响最强音》《企业先锋者说》《共襄城市美好》《理念耀青山 安吉新实践》……自2003年复刊以来,《安吉新闻》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引安吉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每年推出近百个主题报道,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浓厚氛围。

  一支笔,就是历史的注脚;一个镜头,就是时代的追光。这些年,我们坚持推出年度回眸

  或盘点报道,关注时事热点,梳理发展脉络,推出了《辉煌中国 安吉足迹》《再战历程·幸福里程 印象2012》《迈向新时代 叩问安吉人》《逐梦山青水净》《打开山门看风景》《照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走在大路上》《40年,我们一起走过》《数说十三五 精彩看安吉》《大国重器这样建》《铺展美好画卷》《春风又绿苕溪畔》《与你同绘 共读安吉》《走百村看百业》等200多个深度主题报道专栏,真实记录和深度解读安吉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我们触摸时代的脉搏

  媒体的社会价值,不仅在记录,更在于瞭望。我们始终保持痛感,保持敏锐,保持与时代同行的自觉,用媒体力量助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干旱之年看收成·板栗之惑》《干旱之年看收成·毛竹之痛》《干旱之年看收成·白茶之伤》《高温民生十问》《昔日标兵,已成追兵?——垃圾分类的安吉实践与思考》《安吉竹产业热现象后的冷思考系列报道》《海安问道》《专家眼中的“最美县域”》《今日富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通过一线蹲点采访,在产业发展路上给出媒体思考,在安吉谋划未来发展时给出媒体观察,在发展蓝图绘就时给出智力参考,在安吉对标发展时给出“他山之石”,为一方发展汇集智力。

  领风气之先、发思想之声,让新闻更有力量,是我们发力之所在。这些年,每逢事关安吉发展的大事喜事要事或重要节点,《安吉新闻》都第一时间推出评论报道,用有观点、有态度的新闻报道引导舆论。《而今迈步从头越》《拼在爬坡过坎时》《在新时代把握新机遇开辟新境界》《咬定工业不放松》《做传承百年之企业》《奏响坚定“两山”路奋进新时代的最强音》《多一个战场 继续战斗》《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者》《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奋进春天里》《全力以赴拼经济》……每年百篇评论报道,聚焦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县域经济社会热点,及时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

  我们始终冲在最一线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只有靠近、更靠近、再靠近,才能发现更有温度的新闻。这些年,每逢雨雪冰冻、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或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期,我们始终冲在一线,用心用情推出了“抗击特大雪灾特别报道”“众志成城抗击‘海葵’特别报道”“防御台风‘菲特’特别报道”“庚子战疫·共护安且吉兮地”特别报道等集成专栏,用具有感染力的媒体报道凝聚同心同行同向的群众力量。

  不论是讲述发展故事,还是关注民生幸福,我们始终站位人民视角,寻找读者爱看的“故事”,开设了《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写在春天的故事》《盛夏送清凉 你我共体验》《咱们村里说共富》等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专栏,用一个个乡村的美丽蝶变、一个个普通人物的亲身经历,记录时代变迁,引发情感共鸣。

  不论是文明城市、安全生产、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不文明现象,还是安吉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始终零距离观察记录,先后开设了《美丽乡村监督哨》《亮短揭丑曝光台》《新闻观察》《一线》等新闻监督栏目,坚持每年推出100期左右的新闻监督报道,构建媒体监督、整改闭环机制,用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见证温暖的瞬间

  眼中有故事,心中有温度。《小城交警吴大才》《盼有万千“老钱” 文明新风满城》《为退役老兵余启富生命接力——战友,我们来了!》《这个家庭收到了满满的战友情——一声号召 八方响应》《拨打119时,李允武听到呼救声——安吉好邻居火场中救出4人》《我县青年王刚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坚强的番薯”,大家都来买点吧》《半年前,他冲进火海勇救两幼童;昨天,省政府表彰其见义勇为事迹 我县新居民张老永被记一等功》……我们在一线采访中亲历和见证了安吉这座城市的温暖瞬间,在义不容辞做好记录的同时,更让读者通过一个个“瞬间”感受温暖和力量。《可敬的老人走了,向善的心永驻——追记安吉“雷锋阿姨”袁凤钗》《西苕溪见证——追记县水利局总工程师谷红卫》《英雄虽逝 英魂永驻——追记消防烈士吕挺》《吕挺被批准为烈士 十万干群缅怀英烈》《英雄,一路走好!——数十万安吉干群泪别烈士吕挺》《一个人,感动一座城》……我们用一篇篇充满深情的报道,给这些感动安吉这座城市的人们镌刻永不逝去的烙印。

  作为安吉人自己的媒体,《安吉新闻》多年来关注民生、助力圆梦,以一篇篇报道、一场场活动、一个个项目,践行着媒体的社会责任。这些年里,我们聚焦群众实际需求,开展了《废纸圆梦》公益行动、“衣旧情深·与爱同行”大型捐衣公益活动、“爱向东”——情暖梅溪大型公益行动、“接过你的扫把”新闻公益行动、《暖冬》“爱的小屋”公益圆梦行动等一系列公益行动,用媒体作为汇聚向善力量。

  时光的记忆

  王俭:一个老报人的牵挂

  我在这张报纸工作了20多年,所以哪怕退休了,也一直关注着这张报纸的发展。今年8月,季博文获得巴黎奥运会皮划艇静水男子500米双人划艇冠军,我就画了一幅季博文夺金的漫画,并在当天的《安吉新闻》上刊登,用自己的小爱好和读者们一起分享喜悦。

  1993年,我还在安吉二中当老师的时候,就作为创刊人之一给《安吉经济报》制作了刊头。次年,《安吉经济报》调整为《安吉报》,我也正式到安吉报社工作。当时的报社,算上编辑、财会,总共只有五六个人,常常一人身兼数职。

  从《安吉报》到《今日安吉》再到《安吉新闻》,从周三报、周五报再到周六报,我负责过采编,也做过经营,经历了从铅字到光电的蜕变,也经历了历次社址的搬迁,有很多难忘的记忆,比如我们在曾经的百汇大厦投放了安吉第一块电子广告屏;创办了《印象安吉》《乐游》等杂志,从安商、乡村旅游等视角记录安吉的发展。

  我一直觉得,做新闻要与时俱进,承载新闻的载体很重要,比如我们早期办报,后来有了新闻网,现在又有了新闻客户端。所以说,虽然《安吉新闻》停刊了,但新闻事业是长存的,希望在从“纸”到“云”的转型中,安吉新闻事业依旧精彩,继续为新老安吉人提供及时、鲜活的新闻。

  朱兴建:有情怀的“编外记者”

  我有收藏报纸的习惯,特别是有发表自己投稿的报纸。

  我的柜子里,有《安吉报》《今日安吉》,还有《安吉新闻》。对我来说,这一张张报纸充满了回忆,是我的“心头好”。

  1997年,我无意中在单位的收发室接触到《安吉报》,在那个信息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报纸是我获取资讯的主要途径。在读报的过程中,纸张的厚重和墨香让我对报纸产生了特别的情感。也是这一年,让我有了写稿的习惯,尝试找线索、写稿、投稿,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别提多高兴了。

  多年的通讯员经历,提高的不只是文字水平,还有我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我在所在单位从事的是文字工作,撰写材料信手拈来,和我的通讯员工作积累密不可分。

  报纸停刊了,我满怀不舍,但依然要说三个词:感谢、感激、感恩。现在,我也关注了“安吉发布”微信公众号,安装了爱安吉APP,也会通过这些渠道继续关注安吉的新闻,祝安吉新闻事业越做越好。

  伍德福:剪报记录家乡变化

  每天清晨,我期盼听到的是报纸投递员的呼唤,然后泡上一杯茶,戴上眼镜,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这是我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

  读报之后,我会把当天值得记录的新闻剪下来,用浆糊整整齐齐粘贴在册子里。渐渐地,兴趣就成了习惯,一直保持了几十年。

  和《安吉新闻》结缘的时间是1993年2月,那时候还叫《安吉经济报》,很高兴安吉有了自己的报纸。在我的那些册子里,有不同时期报纸的报头、安吉美食、安吉旅游、安吉白茶的发展、安吉新农村建设……就像一本见证安吉发展的“百科全书”。就拿“上舍竹叶龙”来说,粘贴的新闻有上舍“化龙灯”、舞龙文化博物馆成立、竹叶龙舞到法国等等。

  人老了就喜欢回忆,现在看看那时候的报纸,觉得特别珍贵,就像回忆自己这一生走来的路。现在报纸要停刊了,这些册子就更珍贵了,今后拿出来慢慢品味,当是别有一番滋味。

  施志明:1000多个日夜的思念

  我与《安吉新闻》的故事,一张剪报就能说清楚。那是我在1999年写给《安吉新闻》的一封感谢信。

  1993年12月,我还是一名邮递员,当年光荣入伍,成为驻扎在江苏某部的一名军人。那时的通信手段远不如现在发达,部队里的信息来源也相对有限,我和一起从安吉参军入伍的战友都非常渴望了解家乡的消息。我记得,当时全村只有一部电话,好不容易有机会打电话回去,算上家人赶到村委的时间,起码要等上个把小时。凭着曾经从事邮递工作的经验,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给当时的安吉县委主要领导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的牵挂,希望能看到家乡的报纸。从那以后,这张报纸每周准时出现在部队的收发室,这张报纸在70名安吉籍战士中传阅,成为我们了解家乡动态的窗口。这封感谢信就是那时候写的,其实事先也不知道它会被登出来,所以看到的时候,激动的都说不出话来。

  月是故乡明,报是家乡亲。在三年的军旅生涯中,安吉报陪伴了我们1000多个日夜。读着报纸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仿佛就能拉近和家乡的距离。

  李志友:在报纸上找创业方向

  过去十年,我的创业故事被《安吉新闻》报道了22次,有两次还是深度的专访,这让我倍感荣幸。

  喜欢这张报纸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在困惑的时候读一读,往往能找到方向和灵感。2008年,我辞去了大城市的厨师工作,回到了阔别10多年的老家,办起大林土鸡合作社,带着乡亲们一起养鸡致富。16年来,合作社经历过“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迷茫、“品质好但价格也高,难以打开市场”的困惑……创业最忌讳的就是关起门来闷头干,但是困在乡间养殖,怎么打开耳目看到外面的世界,读书看报就是最有效的途径。我在《安吉新闻》上得到过不少有用信息。

  我刚回来的时候,安吉还没有竹林鸡的概念,后来报纸上关于安吉竹林鸡的报道越来越多,我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也越来越有信心。去年7月,《安吉新闻》报道了安吉竹林鸡品牌发布的消息,我第一时间找到县农业农村局,成为首批签约对象。

  听闻《安吉新闻》休刊,我觉得这和合作社转型一样,只是传播载体变了,只要安吉的新闻还在、内容还在,它的价值就在,所以也会继续关注安吉新闻新的传播载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我们一起走过
   第04版:新声
大道满霞光